不矛盾呀,咱結合題目里的業(yè)務場景看:
題目里提到 “一般納稅人轉讓其 2016 年 4 月 30 日前取得(不含自建)的不動產,可選擇簡易計稅” ,公式 “(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-不動產購置原價 / 作價)÷(1 + 5%)” 是完整的簡易計稅銷售額計算邏輯 。
但看題目里的 “D 按簡易辦法計稅銷售額=1000÷1.05×10000 + 20÷1.03×10000” ,結合下方提示里的業(yè)務(5)“簡易計稅的銷售額填寫申報表第 5 欄……” ,以及公式里的 “1000”“20”,推測這里的 “1000” 和 “20”,本身就是 “(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-不動產購置原價 / 作價)” 后的余額 (題目里沒把扣除過程展開寫,直接用了扣除后的數(shù))。
也就是說,題目里的 “1000÷1.05” ,是已經用了 “余額 ÷(1 + 5%)” 的計算,和政策公式本質一致,只是題目里把 “扣除不動產購置原價 / 作價” 的步驟隱含了(可能前面業(yè)務里已經算好扣除后余額是 1000、20 ),所以看著像直接用 “1000” 除,但實際沒矛盾,是題目簡化了中間扣除過程
不矛盾呀,咱結合題目里的業(yè)務場景看:
題目里提到 “一般納稅人轉讓其 2016 年 4 月 30 日前取得(不含自建)的不動產,可選擇簡易計稅” ,公式 “(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-不動產購置原價 / 作價)÷(1 + 5%)” 是完整的簡易計稅銷售額計算邏輯 。
但看題目里的 “D 按簡易辦法計稅銷售額=1000÷1.05×10000 + 20÷1.03×10000” ,結合下方提示里的業(yè)務(5)“簡易計稅的銷售額填寫申報表第 5 欄……” ,以及公式里的 “1000”“20”,推測這里的 “1000” 和 “20”,本身就是 “(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-不動產購置原價 / 作價)” 后的余額 (題目里沒把扣除過程展開寫,直接用了扣除后的數(shù))。
也就是說,題目里的 “1000÷1.05” ,是已經用了 “余額 ÷(1 + 5%)” 的計算,和政策公式本質一致,只是題目里把 “扣除不動產購置原價 / 作價” 的步驟隱含了(可能前面業(yè)務里已經算好扣除后余額是 1000、20 ),所以看著像直接用 “1000” 除,但實際沒矛盾,是題目簡化了中間扣除過程
更多